当前位置:散文随笔
孔孟家乡的儒风石俗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 阅读:1458次    

孔孟家乡的儒风石俗

·蒋仁康

我曾收到北方一文学期刊,选址山东曲阜举办的笔会邀请函。孔子是我所崇敬的历史人物,去孔子故乡,自是我梦寐以求之事。尽管我已多次去过孔子故乡曲阜,然百去不厌,每次走在曲阜大地上,总思潮翻滚,浮想连绵。每每从曲阜回来,又总觉得思路开阔,不乏上了一堂生动的儒学教育课,获益非浅。

此次笔会就下榻曲阜孔府酒家。笔会举办者还真不乏文化创意,打出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、巴黎宣言的精言辟语: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,必须回首2500年前,去孔子那里寻求智慧。今天,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,因此,当我们来到孔子故乡,也就令我们更多了些理性思维,深层次的思考。我这次是旧地重游曲阜名胜,又一次耳闻目睹孔孟家乡的风情习俗,自然又有新的获益。这次我更注意的是石头,如今石文化正值白热化程度,奇石文化异军突起,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主流文化,备受社会关注。因此,此次我也更感同身受,无处不在的石,也不无渗透于儒学宗师的家乡,由此组成了一道赏石与儒家文化交融的风景,成为曲阜和孟子故乡—邹城土地上不乏独特的儒风石俗。

曲阜孔庙确实不同凡响,不乏气势。走近孔庙,就见东西道路两侧,紧靠庙墙,各有一峰立于金明昌二年(1191),高可及人的石碑。上刻“官员人等至此下马”几个正楷大字。此碑俗称下马碑。高可及人的“下马碑”愈显儒家圣地的肃穆、庄严。古时,来此拜谒的文人墨客,文武官员一视同仁,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,皇帝祭祀孔子,也得在此下辇。以示对儒学宗师孔子的尊敬,行使一种崇奉读书的至高无上的贵重礼节。

孔庙和孟庙庭院,又都立有驮碑的石赑屃。一种形似龟鼋动物。赑屃相传为龙所生,所谓龙生九子,九子不一。赑屃因擅负重,又有“文龙”之称,故被请来孔孟之庙驮碑。孔庙大成门前,有十三御碑亭,石赑屃在此身负御旨,背驮御碑。御碑亭是金、元、明三代帝王,为保护唐宋以来祭孔、修庙石碑而建,分别置放十三通御碑。最重的一块御碑为清康熙25年(1686)所立,碑身重35吨,加上驮碑赑屃重量,共重65吨,碑石相传采自北京西山,石质坚实。按年代序列,唐代总章元年(668)的《大唐诰赠泰师鲁国孔宣公碑》为最;如评以史料价值,则推立于元大德十一年(1307),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八思巴文碑,刻有中、蒙两种文字,尤有研究价值。我国自原始社会,就流行抚摩崇敬之石,祈盼好运降临习俗。孔孟之乡,也有历代相衍摸石赑屃习俗。谚语云:“摸摸赑屃头,永远不知愁;摸摸赑屃腚,永远不害病”。孔、孟庙前的石赑屃,千百年来,被人抚摩得光滑如脂,光可鉴人。

我国很早就流传“祈山求子” 故事。春秋时,又流传孔子母亲尼山求子习俗。尼山又名尼丘山。春秋末年,孔子父亲叔梁纥,任鲁国鄹邑大夫。娶鲁国人施氏为妻,生下九个女儿,其妾虽生有儿子,却是个跛子,名孟皮,字伯尼,即孔子哥哥。按当时风俗,女儿不能继嗣,腿跛的儿子也不能祭祀。于是,梁又娶颜家小女颜徵在为妾。孔家很想生一个可以祭祀的儿子,延续香火。于是,夫妻两人经常去尼山祈祷求子。不久,颜徵在怀孕,仍虔诚之至常去尼山祈祷,鲁襄公二十二年(公元前551年),八月二十七日,颜于尼山祈祷后,突觉肚痛,遂在尼山脚下坤灵洞里,生下孔子。取“祷于尼山”之意,名丘。春秋战国,时行“伯仲叔季”排行,孔子排名第二,故字仲尼。坤灵洞被后人称之夫子洞。后人又在山洞附近修了夫子洞庙。 熙来攘往,香火旺盛。以后每年正月十六,又形成大型庙会。庙会期间,人们更是扶老携幼,赶庙会,拜圣人;求子求孙,更祈盼子孙读书成才。

毗邻曲阜邹城,为孟子故乡。邹城城南12公里处,有一座怪石嶙峋、树木蓊郁峄山,人们誉之“邹鲁秀灵”。峄山出产“色呈蓝靛、青碧之色”珍贵蓝石。峄山又有 “小泰山”之称。小泰山下,竖有一峰高达丈余石碑,上书“天下第一奇山”。峄山又以石奇闻名,有形似男女情意不舍,絮絮话别的夫妻石;身披燕尾服,形似绅士的企鹅石;竖起耳朵,好象在偷听天籁的耳朵石。造型独特,趣味无穷。高耸云天的“东方砥柱”石峰,更是造型奇特,气势威严。

进峄山,就能见一峰奇异巨石,石高数丈,突兀耸立,名子孙石。此石被视作峄山标志。石正面,刻有元人所题“子孙石”三字。其它三面,又刻有历代名人题记。石顶平整,元、明时,石顶建有子孙堂。清代曾多次修葺,后毁屺。1985年,又建子孙堂于石顶。子孙堂小巧精美,内塑云霄娘娘,肩背褡裢,登山朝拜。褡裢前后口袋,装满童子,寓意生子多多,世代繁衍。妇女慕名来此,烧香膜拜,祈石求子。如愿得子后,又满怀感激,来此还愿。子孙石前,人头攒动,遍地皆是心怀虔诚,面色清纯的朝拜者。

孔孟家乡,历有以石祈子习俗,谓之押石。即在松树或柏树枝桠上,放一块石头。松柏常青多籽,石头坚硬如玉。寓意多多益善,生育如玉之子。另又有名“拴娃娃”祈子习俗,或称拴子。求子媳妇,由婆婆或妯娌引领,先至庙堂烧香叩头,然后有僧人或道士手取一石,拴以红线,放于求子媳妇怀中,让媳妇满怀石(实)情而回。

我国民间历来视石为实,以石求子,才显得实情实意。因此,每逢除夕,婆婆就摸一块石头,悄悄藏于媳妇床底下,以石圆“大胖孙子”实梦。另一求子习俗,即于元宵之夜,让祈子媳妇偷食别家门前面灯。古时,元宵节晚上,家家门前燃灯。灯座为石座,寓意求子求实。燃灯则用豆面捏成,也有用水萝卜所刻。有的当场将面灯吃掉,也有带回家,煮后才吃。偷食前,先打听户家姓名,据说,偷食“刘”姓,或“戴”姓人家门前面灯,尤有效果。刘、留同音,取留住孩子之意;带,则为带回孩子。而被偷食面灯人家,则视此为吉祥。翌日,又高兴地多挂几个面灯出来。当地还流行祈子民谣:偷食刘家灯,当年就得子;女孩名灯哥,男孩叫灯成。如今,当地仍有不少被唤之灯哥和灯成小名的人。

曲阜尼山,海拔仅三百余米,因孔子诞生于此,而名扬四海。千百年来,文人慕孔子名,争相朝拜尼山;又时兴用尼山石制砚,作为心爱的文房之宝。如今尼山,已很难觅到制砚尼山石。尼山石,形状扁平,石质风化,层层如叠饼,当地人称之“千层饼”。石面柑黄,间有黑色松花纹,边缘花纹较密,向内渐细,中心部位花纹全无,光滑如脂之石,被认为是制砚上品。乾隆年间编修的《曲阜县志》载:“尼山之石,纹理细腻,质坚色黄,可以为砚。”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在尼山五老峰下,又新找到一处新石料坑,砚石藏于石灰岩夹层中,石厚数寸,色呈柑黄。坚细温润,石面亦有疏密不一的黑色松花纹。抚之生润,久用不乏,不渗水,不渍墨,发墨有光。专家评此砚石为尼山石中上品。此砚石更成文人“高山仰之,心向往之”之石。

尼山砚的制作,以“简朴大方,巧用自然”见长。清代著名制砚家徐坚,曾在尼山砚上题铭:“不方不圆,固其自然,固差胜于雕琢。”如今,尼山砚的制作,依然遵循此传统,一方砚台,巧用自然,略加点缀,即升佳趣。成为文人们追求、喜好之砚。尼山砚自唐宋以来,即享有盛名。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),编刻的《兖州府志》载:尼山之石,刳而为砚,文理细腻,亦佳品也。今天,尼山砚名列著名鲁砚五个精品之一。尼山砚在日本、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,颇受汉学爱好者青睐。文人去孔、孟之乡,以能得到梦寐以求尼山砚,视为人生大喜之事;孔孟之乡文人,则以收藏尼山砚,看作是能张扬家乡儒学的儒风石俗。

我国地大物博,各地因其不同的地理环境,各不相同的文化传统,相沿成习,繁衍为突显地方色彩的风情习俗。一如民谚所说: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。当世界科学精英瞩目孔子,要去孔子那里寻求智慧,孔孟家乡的赏石文化,也就更以其睿智、哲理,而受人注目,引人思考。孔孟家乡无不以自己独特的儒风石俗,彰扬了齐鲁礼仪之邦,富有赏石特色的风情习俗;又以赏石之趣,映现了儒学家乡,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风貌;同时,更向世人如实(石)展示赏石与儒学巧妙相融,一卷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册。
 
 
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
关于我们 | 商务合作 | 招聘信息 | 友情链接 | 联系我们 | 著作权声明 | 客户服务 | 网站地图 | 广告服务